杂志简介 杂志封面 卷首语 资讯观察 热点关注 网吧专访 网吧锐读 经营管理 网吧论坛 深度报道 产品前线 影视推荐 用户指南 评测天地
     首页  >>   经营管理  >> 内容
网吧专访 更多>>

网吧锐读 更多>>

经营管理 更多>>

搜索

开始时间:
结束时间:
  关键字:

姜奇平:网吧促进互联网的平民化
http://www.hz358.com      2008年12月09日      文章来源:17173.com    

 

    在长城脚下的深山里,“带领我们走向数字时代的20位中国人之一”姜奇平用一半时间研究信息化,一半时间研究果树蔬菜种植。电话打去时值夜晚,他滔滔不绝地大谈,这是未来网络发展将要带来的“分布化”。“商业分布化了,结果就是在家办公。这要求有很好的网络关系、充分的社会化。”

  10年前,姜奇平创办《互联网周刊》并任主编,其时它是创刊最早、如今它是最具权威的互联网商业杂志。10年间,姜奇平主编、写作的网络文化丛书、数字论坛丛书、硅谷时代丛书等,打开并不断扩展中国互联网的视野。而他本人,也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具权威的观察者之一。

  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你认为过去10年间,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网络工具主要有哪些?

  姜奇平:应该说,浏览器的出现是最具决定性的。1995年到1998年的互联网和现在不同,下载有专门的下载软件,邮件有邮件软件,游戏有游戏软件,每干一件事都要一个软件。浏览器出现后,各种功能全部统一到浏览器上。从客户端到浏览器,是巨大的变化。

  最早随之出现的是BBS和邮件。1998年,以微软收购Hotmail为标志,邮件变成浏览器为主的模式,比较接近现在。我记得第一次发邮件成功非常兴奋。1997年4月,雅虎邮件出来没几天,我就赶紧注册了,那时候还能抢注到自己的名字。

  BBS也很有影响力。我记得当时在上面讨论问题,感觉非常惊奇。在那之前,输入法已逐渐成熟了。也是在1998年前后,另一大突破是门户出现。雅虎最早出现网络门户,迅速传到中国,普及了门户概念。原先的网站,不是门户,都类似榕树下、新雨丝等等,单独成一类。

  那时还有一个很流行的游戏叫“泥巴”,英文名叫MUD。它是真正的网络游戏,不是单机游戏。就相当于虚拟人生似的,用纯文本进行角色扮演,假设你是什么角色,我是什么角色,给一个故事让你接。它和现在的QQ很像,不过它是让你在各种场景中扮演各种虚拟的角色。而在1999年,真正的网络游戏,即盛大推出的传奇之类流行起来。其中很多游戏在单机时代就有,但那时变成了互动的、可以多人打的联机游戏。

 2001年、2002年前后,QQ开始流行。最早它不叫QQ,而叫ICQ,属于AOL,是最早出现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,国内将它改写成QICQ,后来改称为QQ。当时类似MSN的东西已经有了,但不太流行。直到“非典”,没法上班,MSN可以开会,可以传文件,可以讨论问题,又能记录,比较适合工作的人,此时面向白领的MSN、Skype才开始流行。

  另外一个无法忽略的现象是2004年以后,短视频大量出现。这与技术的演进、带宽的增长有很大关系,电脑普及、ADSL普及后,土豆网、酷6网之类的视频网站诞生,使得网络更加娱乐化。

  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10年中有很多工具出现,相比较而言,这些产生重大影响的工具有哪些共同点?

  姜奇平:一个明显的趋势,是跟网络有关的取代与计算机有关的。10年前是PC为主的世界,现在彻底转向以网络为中心。此外,个人之间的、点对点的工具的出现,影响非常巨大,如短信、QQ工具的出现,对整个社会生活、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可以说重塑了人们的行为方式。

  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在这些年的发展中,接触网络的群体有没有很大的变化?

  姜奇平:我觉得从网吧就能看出特别大的变化。最早的网吧都是白领网吧,甚至金领网吧。1996年曾强北京开“实华开”,把网吧开到了国贸,好像20块钱一小时,价钱特别高,去上网的人都是每月挣上万块钱的,一边喝咖啡一边上网。曾强因此成了中国的网络英雄之一,被选为达沃斯论坛的“世界青年领袖”。

  1997年,王跃胜从山西来到中关村,他发现网吧不能开在白领聚居地,而应该开在学校周围。考察两个月后,王跃胜创办了飞宇网吧,到2000年,迅速扩张至1000台电脑。他的发现影响了全国,使得网吧行业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,网民的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白领网吧衰落了,流入寻常百姓家。

  这时候,网络开始大众化了。1995年,我的朋友郭良开了一个“哲学网”,不回答出几个像样的问题没资格上,等于是精英中的精英才能上这个网站。后来,小男生小女生最喜欢上网。从精英到平民,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。

  下里巴人的东西在中国普及了,草根文化起来了,这些明显是由工具变化带来的改变。网络文学出现了,网络音乐出来了,许多在今天看来挺正儿八经的音乐,那时被音乐家说成“恶俗”,可见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有距离了。再后来,博客出现,几个大胆的姑娘大行其道,尤其是芙蓉姐姐太有心理素质了,所有人都认为她丑,她坚信自己美,越坚信不疑,观赏效果越好。这都是反传统、反精英的文化。
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网络在“去中心化”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?

  姜奇平:网络从一开始就具有“去中心化”的功能,从根本上说它是去中心化的。局域网时代还留有主从结构,技术上是由服务器控制终端。而浏览器就是一个去中心的模式,我们的超链接从一点爬到另一点,都是兴之所至,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网站,没有规定哪一个点是必须的出发点。

  去中心也有其过程。刚开始,网络还有集中模式的残余,如三大门户是一种广播模式,一点对多点,交互功能不多。但聊天室和论坛就是分布式的、去中心的。再往后发展,博客、视频网站,都有进一步去中心的趋势。

  还有一种渗透到内里的“去中心化”。譬如“老鼠爱大米”,就是一种去中心的模式。老鼠是最边缘的,从好到坏排一公里也排不到老鼠,但老鼠突然跳到舞台中央去了。也就是说,没有价值的东西跳到舞台中央去了。我称之为“有聊的都死了,无聊的都活了”,我说无聊好得很。无聊就是去中心的意思。聊是意义,无聊就是无意义。无意义是相对中心控制者而言的,他认为只有他宣传的东西是有意义的,其余都是无意义的。但是从去中心的观点看,每个人都是地球的中心。所以对中心是无聊的,对大家是有聊的。

  像我们老一代人,一直想什么事情是有大意义的,追求意义深刻的东西。但在一个去中心的时代,大家都关注当下、眼前、此刻有意义的东西。老人看新人是肤浅,新人看老人是不实在。这就是文化的差异。

  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你写过一本《长尾战略》,谈论WEB2.0对商业的影响。商业上也有去中心的问题?

  姜奇平:对商业来说,过去只有做大企业才是方向,现在小企业不做大也能活得很好,做冷门生意的也能生存。这叫“利基”,任何一个小机会都可能赚钱。这就是商业的去中心化。以前是B2B为主,现在有很多C2C的商业。如在淘宝上,很难说谁是中心。

  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你觉得未来网络会向哪方面发展?

  姜奇平:以后网络工具的发展,会和整个经济变革、社会变革联系得越来越紧。它会引起在家办公的兴趣。在B2B以后,是以C为主体进行商业活动,C是消费者,消费者从事生产,所谓产合一。怎么合一?不去上班了,就在家为别人办公。就像我现在山沟里,跟我的所有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。我可以为很多机构服务。相当于我是一个核心,把一切外包,或者参与别人的外包。

  这时候你会发现,商业活动开始分布化了。过去的中心是企业,今后一个商业活动可以分解成1000个子模块,外包出去900个子模块,只留100个。商业本身分布化了,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家办公。这要求有很好的网络关系和充分的社会化。

  长期的契约将被一系列短期的、临时的契约所替代。奔着内容、项目组建企业,项目结束,组织就解散。硅谷就特别明显,某人开一个公司,十点倒闭了,他马上又从兜里掏出一个公司来。他觉得结束是很愉快的事。自生自灭,就像人的交往也会快餐化,快速联络,快速聚散。另外,文化和精神的需求会上升,差异化和个性化会成为发展方向。个性化需求出现后,就会发现小的是好的,大的反而不灵。





《上网吧》:0731-4161500  /  2863318    E-mail:shwb666@126.com    QQ:5937511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