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志简介 杂志封面 卷首语 资讯观察 热点关注 网吧专访 网吧锐读 经营管理 网吧论坛 深度报道 产品前线 影视推荐 用户指南 评测天地
     首页  >>   经营管理  >> 内容
网吧专访 更多>>

网吧锐读 更多>>

经营管理 更多>>

搜索

开始时间:
结束时间:
  关键字:

“社区网吧”取舍有智开“天窗”
http://www.hz358.com      2008年12月26日   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徐州网-徐州日报    

 漫画/王国宇

  近日,吴庄社区电子阅览室引来好评如潮。这种“社区网吧”的可贵之处在于:在保留网吧亲和上网环境的同时,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。社区网吧含蓄的引导了未成年人的心理,打开了一扇通向网络精彩空间的“天窗”,适合广泛推广。

新闻背景

  某网吧失火,烧死未成年人若干;某中学尖子生,沉迷网络难自拔,成绩一落千丈;某学生因连续上网疲劳过度导致猝死……这样的新闻不断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,“网吧有罪”的标签犹如烙印般深刻脑海。

  家长们恨得咬牙切齿,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接待未成年人的“黑网吧”从未放松。

  然而,严打了那么多年,“黑网吧”依然随处可见。严打没有错,严打不可少,但在“打”的同时,我们还应该寻找新的方法将这些网吧的未成年“捧场客”分流。正如堵与疏的辩证,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兼具社会网吧氛围和家庭网络防范的场所,是不是可行之道?泉山区吴庄社区电子阅览室率先迈出了这一步。

 吴庄社区的新思路

  周日,泉山区吴庄社区电子阅览室:房间有40平方米,不大;屋内放着八台电脑,不多。十二个约摸十四五岁的孩子围在这些电脑前,背后是管理员,不时会给孩子们做指导,部分孩子的家长也在场。墙上赫然悬挂着“绿色上网空间”的标志和各项规章制度。

  朱荔萍是在场家长中的一位,周末带着儿子王奕森来这里上网,同时她也是管理员之一。“担心孩子会在网吧迷上游戏,家里买了电脑,但又怕孩子在家上网会接触到不健康信息,就让他周末时到这里上网了。”朱荔萍解释说。

  据记者多方了解,家长们不愿让孩子接触网络并不是由于思想落后。网络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,但正规网吧他们进不了,在家上网又有着与朱荔萍类似的担心,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家长禁止孩子接触网络。此时,非法的“黑网吧”向他们伸出了“诱惑之手”……

  吴庄社区内的孩子和家长自然也碰上了如是问题,社区物业和管委会在听到众多家长的抱怨后,建立了这个可以供孩子免费上网的“绿色网吧”。用技术手段屏蔽不健康内容,在上网时间上也予以限制。希望通过引导、教育的方式,让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,使上网成为对孩子有益的事情。

  据电子阅览室负责人介绍,我市早在2005年就启动建设社区“绿色网吧”,给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上网场所。吴庄社区的“绿色网吧”成立之初,与其它同类项目遭遇了同样的困难:受到冷遇,少有学生上网。

  为弄清原因,使阅览室走向成熟,吴庄社区积极展开了调查,不仅针对家长,同时重视孩子的意见。调查显示,阅览室遭冷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不能打游戏,不能聊QQ,没啥可玩的;有辅导人员监督,孩子觉得像个犯人,感觉不自在。

  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吴庄社区在这些电脑里丰富了存载内容。增添了一些益智类游戏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电子竞技比赛游戏;下载了名师课堂视频,并进行详细分类;同时增加了一批优秀的电子图书资源。在管理方面,辅导人员角色回归,改变家长式教育方式,真正做到“领路人”的最初角色定位。


 从心理层面说引导

  “他们都很优秀,但是引导未成年人上网需要各方面配合。现在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家长和老师方面,其实有时候不是孩子有问题,而是家庭出了问题孩子表现出来。”麦穗心理诊所医师王惠说。

  小小年纪就染上网瘾的不在少数,之后这些学生和家长、老师间的关系变得紧张,成绩下降、逐渐厌学,性格孤僻、古怪,甚至走上歪路。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,王惠总结为:综合引导不当。

  “首先要明确引导的最终目的,并不是把未成年人和网络彻底分隔,而是让他理性对待上网这件事。” 王惠表示,家长和老师通常都会把焦点集中在孩子的症状上,而忽略了自己是否同样迷恋网络,是否耐心沟通过,是否强力打压过,而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最致命的。

  学生小鹏,今年读高一,平日只要不上课就上网,吃饭时候家长都要反复催促多次,才很不情愿地断网,有时甚至不吃饭,谁去劝说也没用,反觉得这样的关心是一种束缚。还有位初三学生小尚,自从在网吧迷上游戏后,就渐渐疏远了家庭和学业。父母、老师齐上阵,经常找遍学校附近的所有网吧,为此小尚经常对父母和老师恶语相加,甚至毁坏家中物品。

  两位学生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低落,看到子女因上网荒废了学业,身体素质急剧下降,懂事的踪影再也难寻,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。

  记者向两位心理医生介绍了吴庄社区的办法,他们均对此表示赞赏。王惠说,相对普通家长,社区聘请的引导人相对专业,有了这个桥梁,家长和子女间的沟通变容易很多。吴玫则表示,社区引导的方式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路子,将会是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最佳突破口,社区变相“网吧”带给孩子比家庭、学校更安全的心理环境,有利于引导工作展开。

  学生小尚的家长认为,在吴庄社区现有的方式中,应添加更为专业的因素,心理医生的介入必不可少。如果他所在的社区有了“绿色网吧”,他会积极支持。“其实我们只是想告诉孩子,如果你有理性的上网态度,我们不反对你接触网络,在哪里上网都会很放心。”

 能否成为典范模式

  吴庄的“社区模式”,说到底就是以社区力量办适合未成年上网的绿色网吧。它与传统教育观念激烈交锋围绕的关键在于:究竟是“救命稻草”还是“堕落因素”。

  经家长允许,10岁的郑浩然常在周末时到吴庄社区电子阅览室上网:“在这里上网比在家里自由,而且伙伴多,气氛好,这一点和网吧差不多。如果机器上再多些小游戏就更容易吸引人了。”

  郑浩然的家长则向记者表示,他们对社区的上网安全等各方面都比较放心,既可以有效控制孩子接触网络,又让孩子得到了知识和快乐。但他们同样也有隐藏的担心:孩子会不会因在社区上网而更加向往网吧的环境?

  初衷是好的,过程也是合理的,但结果是否与原目的背道而驰,是家长们对该种模式质疑最多的问题。的确,在先进性的背后,不能排除在大规模推广该模式后,部分未成年人由此途径而迷恋上网吧、游戏。

  “社区模式”的可贵之处在于,在保留网吧亲和上网环境的同时,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,含蓄的引导了未成年人的心理,并是一种适合大面积推广的高可行性模式。

  “有利就有弊,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潜在风险,但我仍然认为由社区入手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。在没有更好的方式代替前,我十分愿意支持。” 学生小鹏的爸爸这样说,参与记者调查的十位家长都表示了与他类似的观点,“总比让孩子去网吧或在家上网好。”

  社区绿色网吧并非新概念,几年前发起的这场建立“未成年人专用网吧”运动,只是由于当时青少年网瘾等问题还没发展到如今天的尖锐,因此未得到应有的重视。

  在“社区模式”逐渐走向成熟的当下,希望这一在全社会热切期待中诞生的新生事物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。社会各界大力支持,有关部门积极扶持,使这一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“绿色”窗口能长久地敞开,让未成年人真正享受网络的魅力。

 



《上网吧》:0731-4161500  /  2863318    E-mail:shwb666@126.com    QQ:593751192